铜价暴涨,空气能行业如何突围?
2025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铜风暴"让空气能行业陷入冰火两重天。长江有色金属数据显示,1#铜现货价格突破82000元大关,已经达到82690元/吨,在去年高位水位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作为空气能设备的核心材料,铜材成本占比已从三年前的25%飙升至38%,全行业面临近十年最严峻的成本考验。在这场淘汰赛中,霍斯维德空气能凭借全系标配日本三菱双通道喷气增焓压缩机、钛金波纹大面积蒸发器、多通道螺旋高效换热器等尖端配置,在品质坚守与技术突围中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铜价高压下的行业变局
作为空气能产品的"生命线",铜材占据整机成本的25%-35%。每台标准5匹变频空气能辅以压缩机绕组、电子阀件等零部件的铜需求要用到大量的铜管,换热器、蒸发器铜材消耗量更高。当前铜价高位震荡,仅原材料成本就直接推高每台设备生产成本,这对本就面临能效新国标升级压力的企业形成双重挤压。面对新能效标准实施与原材料暴涨的双重夹击,部分企业开始采取"极限降本"策略:将翅片铜管壁厚从0.25mm减至0.18mm,用铝制/不锈钢制配件替代铜制阀门,采用用铜比较少的套管换热器或者不锈钢板式换热器。这种"瘦身式降本"导致设备能效衰减率高达15%,返修周期极大的缩短至18个月,这些举措带来的后果正在显现。据霍斯维德空气能技术总监杨工透露,“采用减薄铜管的空气能设备平均制热能效值(COP)同比下降0.3,其中铝代铜产品在-15℃工况下制热量衰减达27%。更严峻的是,采用减薄铜管的空气能设备在运行6000小时后出现管壁裂纹的概率增加4倍,导致制冷剂泄漏风险升高。 铜管厚度每减少0.05mm,虽可降低8%的材料成本,但会导致蒸发器换热效率下降18%,压缩机年化运行时长被迫增加300小时,用户隐性成本反而上升。”
霍斯维德的"超配"突围战
当多数企业忙于成本切割时,霍斯维德却选择逆势加码技术投入。在其热泵实验室,技术人员向笔者展示了正在测试的第三代变频冷暖机:搭载日本三菱双通道喷气增焓铜线圈压缩机,通过中间补气技术实现-35℃超低温环境下超强制热;日本华鹭日本华鹭铜制低压损精准四通阀,通过主阀和接管等形状的变更,降低各部分的压损,能力高,节能省电,较普通产品提升17%;多通道加厚螺旋铜管换热器通过多组独立流道设计,将换热面积提升至传统产品的1.4倍。 "我们选择用技术冗余对冲成本压力。"霍斯维德空气能技术总监杨工算了一笔账:其钛金波纹蒸发器坚持使用0.35mm加厚内螺纹铜材和多通道加厚螺旋铜管换热器,单台成本比行业主流方案高出500-800元,但将设备寿命周期从8年延长至15年。配合智能除霜算法,该设计使机组在85%湿度环境下的化霜周期延长至普通机型的1.3倍,每年为用户节省大量化霜耗电电费。
价值觉醒催生新消费浪潮
"用户开始用十年维度评估产品价值。"霍斯维德市场部负责人梁总表示,购买其变频机型的消费者中,91%会详细计算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78%关注极端气候下的性能稳定性。这种价值认同正在重塑行业生态。霍斯维德企业除了在品质坚守与技术突出之外,推出的"服务第⼀,质量第⼀"服务目标,配套的AI云控系统可提前14天预测92%的潜在故障,以“最优惠的价格、最周到的服务、最可靠的产品质量”的原则回馈客⼾。在宁夏某工厂采暖改造项目中,霍斯维德机组凭借超低采暖成本,帮助企业实现年度能耗支出下降31%。
当行业在降本迷局中艰难求存时,霍斯维德用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深耕证明: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转折点,唯有坚守价值本质的企业,才能定义行业未来。正如其矗立在研发中心的温度极限测试仪所昭示——在空气能产业的凛冬中,真正的破冰者永远以技术创新为刻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