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可能是人类采暖史的巅峰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掌握了各种技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是掌握了用火技能。人类用火来煮食取暖,满足了生存的第一需求,从那时起,冬季采暖这个保命的技能便不断演变,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一并进化。
从150万年前“有巢氏”基本靠抖的取暖方式,到“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后用火取暖,及至西汉时期出现取暖用的火炕,
到了明清时期,皇宫的地点在北京城,要知道这里的天气是比较寒冷的,冬天来临,经常下雪,那么皇帝们要怎么保暖呢?
去过故宫的都知道,皇宫之内有一个特殊的宫殿,称之为养心殿,这就是一个暖房,但是这里面却不能有火,因为当时的建筑全部都是以木头为原料,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他们就在地下,挖出地道,在地道里面生火,这就是古代的地暖了。而皇帝的养心殿就是地道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养心殿一到冬天就宛如春天一般。
不过在那种空间较大的宫殿里,地暖的效果就不怎么显著了,这时就会在空旷的地方摆上火炉,不过哪怕是这样依旧十分容易起火,所以殿内的火炉数量一再减少。
这一到严寒,炭火就至关重要了,皇室的人员数量众多,使用木炭的数量都极为恐怖,每个月太后的配送为一百二十斤,皇后为一百一十斤,由此递推。
哪怕处处小心,宫殿之中使用火炭的地方如此之多,依旧会有疏漏之地,在嘉庆二年的时候,乾清宫就起火了,火势太大,很多宫殿都被大火吞噬,甚至太后的坤宁宫也差点毁于一旦,这场大火带来的损失巨大,甚至乾隆的孤本书籍,古画都毁于一旦,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虽然火很危险,但是人类依旧离不开它,在唐代时期发明的小火炉,流传了千年,依旧受人爱戴,而这小小的火,肯本不能抵抗严寒,那么就只能在衣服上下手了。
暖手炉
满清人最先就是靠着打猎为生的,所以他们对于皮毛制成的东西并不抵制,所以皮毛衣服便成了当时权势贵人最爱的服饰。
一直延续到“蜂窝煤”的出现,采暖形式便又丰富了一些。蜂窝煤炉这种取暖方式一是取暖效果差,二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也很高,之后被土暖气所取代。土暖气的主要原理是由采暖炉加热水后,通过水在管道中的循环来进行取暖,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农村地区采用这种取暖方式。
然而不管他们办法再多,也抵不过今天的空气能采暖。
采用霍斯维德空气能采暖机组,一个采暖季4个月120天所支付的电费,霍斯维德空气能采暖机组的采暖费用比单纯电锅炉采暖至少节约60%以上,比燃气节约55%以上,比空调采暖节约50%以上,通过暖气片或地暖产生的暖空气非常舒适健康,室内温度能够稳定保持在20℃—26℃,这些即便是古代的帝皇也享受不了。
备注: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