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热泵机组安装指导

一、水系统概况

1、形式循环系统:管路中的循环水与大气相通的系统。

开式循环的特点:

循环水水与大气接触,易腐蚀管路;

用户与机房高差较大时,水泵则需克服高差造成的静水压力,耗电量大。

2、闭式循环系统:管路系统不与大气接触,在系统最高点设有排气阀的系统。

闭式循环的优点:

管道与设备不易腐蚀;

不需克服高度差,从而循环水泵功率小.

3、同程式系统:并联环路中的各支路的流程都是相等的系统.

优点: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好,各设备间的水量分配均衡。

缺点:由于采用回程管,管道的长度增加,水阻力增大,使水泵的能耗增加,并且增加了初投资。

 

4、异程式系统:并联环路中的各支路流程不等的系统

异程式系统的优点:异程式系统简单,耗用管材少,施工难度小。

异程式系统的缺点:各并联环路管路长度不等,阻力不等,流量分配难以平衡。

 

5、定水量系统:系统中循环水量为定值,或夏季和冬季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水量,负荷变化时,改变供、回水温度以改变制 冷量或制热量的系统。

优点:定水量系统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复杂的自控设备和变水量定压控制。用户采用三通阀,改变通过表冷器的水量,各用户之间互不干扰,运行稳定。

缺点:系统水量均按最大负荷确定,而最大负荷出现的时间很短,即使在最大负荷时,建筑物各朝向的峰值负荷也不会在同一时间出现。绝大多数时间供水量都是大于所需要的水量,水泵的无效能很大。另外,如多台冷冻机和水泵供水,负荷小时,有的冷冻机停止运行,而水泵却全部运行,则供水温度会升高,会是表冷器等设备的降湿能力降低,会加大室内的相对湿度。

6、定水量系统:一般适用于间歇性降温的系统(影院、剧场、大会议厅等)和空调面积小、只有一台冷冻机和一台水泵的系统.变水量系统:保持供水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当负荷变化时,改变供水量的系统.

特点:变水量系统的水泵的能耗随负荷较少而降低,在配管设计时可考虑同时使用系数,管径可相应减少,降低水泵和管道系统的初投资;但是需要采用供、回水压差进行流量控制,自控系统比较复杂。 

二、主机的安装

1、主机安装时其布置方式应满足下图要求;

   

2、当两台或两台以上机主同时并列安装时候,主机与主机之间间距应不小于700mm,需留有维修空间

 

3、主机搬运、吊装时,应注意保持垂直,需倾斜时,倾斜角应小于45度,并注意主机在搬运、吊装过程中的安全;

4、主机安装高度,要求主机底部应高于地面或板面(屋面)150~250mm;可直接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水泥机座上,也可用型钢制成钢托架,加防震橡胶垫置于地面或板面(屋面),并确保机组水平放置(如下图).

 

5、热泵热水机组的安装应考虑气流和噪音对环境的影响,选择远离人员密集区域。

6、热泵热水机组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避免处于阳光直射下,无可燃气体泄漏,远离锅炉及其他会腐蚀冷凝盘管及机组铜管的空气环境.

7、如果机组位于未经许可的人员能够接近的地点,应采取隔离安全措施,如加设防护栏等。

8、所处场地设有排水地漏,保证排水顺畅没有积水.

9、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向建筑设计师或其它专业人员咨询.

三、风机盘管的安装

1、风机盘管简介

风机盘管是采暖和空调理想的末端产品,风机盘管广泛应用于宾馆、办公楼、医院、商住、科研机构等场所。其工作原理是风机将室内空气或室外混合空气通过表冷器进行冷却或加热后送入室内,使室内气温降低或升高,以满足人们的舒适性要求。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噪音低、能耗低的优点。其机体结构精致,紧凑,坚固耐用,盘管采用优质镀锌板机壳,冷凝水盘采用模压工艺一体成型,无焊缝、焊点、符合防火规范的保温材料整体连接于水盘.

2、风机盘管分类

按形式:卧式暗装、卧式明装、立式暗装、立式明装、卡式五种

按厚度:超薄型、普通型

按有无冷凝水泵:普通型、豪华型

按机组静压:0Pa、12Pa、30Pa、50Pa、80Pa (机外静压)

按照排管数量 :两排管、三排管

按制式:两管制、四管制

3、风机盘管的安装

为保证顺利安装和运转,在风机盘管就位前检查下列事项:

暗装的卧式风机盘管、吊顶应留有活动检查门,便于机组能整体拆卸和维修。

安装前确认管路和电气接线的位置。

检查吊装结构是否能够承受机组重量。

所有机组安装必须水平以确保排水顺畅和正常运转。

风机盘管就位

卧式吊装风机盘管,吊架安装平稳牢固,位置正确。吊杆不应自由摆动,吊杆与托盘相连应用双螺母紧固找平找正。安装高度及坡度应正确(如下图)。

按施工图定出风机盘管的吊装位置及标高,然后预制吊杆用膨胀螺栓固定吊点,最后将风机盘管吊装就位;

膨胀螺栓用Ф8膨胀螺栓,吊杆用Ф8的圆钢,吊点用角钢制作;

风机盘管的凝水管端应低于另一端,以便冷凝水的畅通,或者保持风机盘管水平放置;

卧式暗装风机盘管的下方吊顶,应预留检查口以便运行维修的工作,检查口尺寸不小于400X600,回风口可以同时兼作检查口;

 

 

管路连接(见下图)

风机盘管供、回水阀及水过滤器应靠近风机盘管机    组安装。

冷热媒水管与风机盘管连接宜采用金属波纹软管,接管应平直。紧固时应用扳手卡住六方接头,以防损坏铜管。凝结水管宜软性连接,软管长度一般不大于300mm。材质宜用透明胶管,并用喉箍紧固,严禁渗漏,坡度应正确,凝结水应畅通的流到指定位置。凝结水盘不得倒坡,应无积水现象。

风机盘管同冷热媒水管连接,应在管道系统冲洗排污后进行连接,且入水口加Y型过滤器,以防堵塞热交换器。

风机盘管与风管、风口连接应严密可靠。

 

 

四、地暖的安装

1、地暖盘管

1)地暖盘管管径选型

 

 

在水阻力不超限的情况下,水流速度越大管道内越不容易积气,有利于减小传热热阻从而增加散热量。一般管道内水流速度不得小于0.25m/s,一般流速应在0。25m/s-0.5m/s之间为宜,分、集水器内的水流速一般不宜超过0。8m/s,过小的流速会影响散热量,过大的流速则会增加水泵的负担,且水流噪声会较明显。

一般要求在任何情况下系统水流量不得小于系统额定水流量的60%,如果实际中有可能出现流量小于60%的情况,需加装压差旁通阀,否则可能导致机组保护.

从减少加热盘管的水侧阻力,提高采暖效果的角度考虑,加热管道宜选择外径Φ20管道,从施工安装方便的角度考虑,加热管道宜选择外径Φ16管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

2) 地暖盘管环路长度

地暖盘管的长度和环路简易计算(例:采暖房间内面积10㎡,分集水器与采暖房间连接距离10米)

加热盘管长度建议:每环路加热盘管长度宜控制在60~80米,最长不应超过100米,各环路长度宜相等或相近,管长差值应控制在15米内。

盘管间距(mm)

150

200

250

每平方米用管量(m)

6。7

5

4

盘管长度(m):

(采暖房间面积×每平方米用

管量+采暖房间至分集水器连

接距离×2)

10×6.7+10×2

=87m

10×5+10×2

=70m

10×4+10×2

=60m

3)地暖盘管管材

PE—X :交联聚乙烯 ,力学性能好,耐低温和高温.但是没有热塑性,不能采用热熔接,通常采用卡式连接.是目前欧洲在地暖系统中使用量最大的一个品种。进口和国产的差价更大,低价位的产品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PE—RT:中密度聚乙烯,力学性能好,耐应力开裂,低温冲击,耐水压,耐热蠕变的性能.具有可以热熔连接、原料性能稳定可靠和柔韧性好等优点,其综合的优良特性使之在地板辐射采暖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价格适中。

PB:聚丁烯 ,管材最柔软,相同压力下,管壁设计最薄,是当前几种用于热水的塑料管中价格最贵和可靠性最高的品种。

4)地暖盘管样式

 

 

水温相对均衡,负荷也较均匀。    外区负荷大,因此供水从外侧走.

 

 

这两者兼顾水温平均和内外区负荷平衡.但施工复杂.

2、分集水器

根据盘管环路数选择分集水器支路数,支路数应控制在8路以内,若超过8路,可增设多一套分集水器解决。分集水器主管管径应至少比系统供水管管径大一个规格,支路数越多,分集水器主管管径宜越大,具体以实际水力计算为准。

它可将同层的房间分成多条水路,分别控制其温度、水量.

一般可将其暗藏在设备间、厨卫、过道等靠墙的地方.

一般规格:

主管管径

1〞

1.1/4〞

1.1/2〞

2〞

支管管径

3/4〞

3/4〞

3/4〞

3/4〞

支管数

2

3~4

5~6

7~8

支管间距(mm)

60

60

60

60

3、铺设方法

1) 铺法分类

湿式铺法:铺设管路后需要进行水泥填充,安装高度比干式大,但蓄热好,施工费用低。安装高度:70-80mm。

 

干式铺法: 直接将管子嵌入专门的铺设模板中,不需要填充层,安装简单、散热快,安装高度小,但价格比较贵。安装高度:30-35mm.

 

2) 安装工序

地暖施工前,楼地面找平层应检验完毕. 
⑵分集水器用4个膨胀螺栓水平固定在墙面上,安装要牢固. 
⑶用乳胶将10mm边角保温板沿墙粘贴,要求粘贴平整,搭接严 密。 

⑷在找平层上铺设保温层(如2cm厚聚苯保温板、保温卷材或进口保温膜等),板缝处用胶粘贴牢固,在地暖保温层上铺设铝箔纸或粘一层带坐 标分格线的复合镀铝聚脂膜,保温层要铺设平整. 
⑸在铝箔纸上铺设一层Ф2mm钢丝网,间距100×100mm,规格2m×1m,铺设要严整严密,钢网间用扎带捆扎,不平或翘曲的部位用钢钉固定在楼板上.设置防水层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固定钢丝网时不允许打钉,管材或钢网翘曲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管材露出砼表面。 

⑹按地暖设计要求间距将加热管,用塑料管卡将管子固定在苯板上,固定点间距不大于500mm(按管长方向),大于90°的弯曲管段的两端和中点均应固定。管子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8倍。安装过程中要防止管道被污染,每回路加热管铺设完毕,要及时封堵管口. 

⑺检查地暖铺设的加热管有无损伤、管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水压试验,从注水排气阀注入清水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2倍,但不小于0.6Mpa,稳压1小时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且不渗不漏为合格。 
地暖辐射供暖地板当边长超过8m或面积超过40m2时,要设置伸缩缝,缝的尺寸为5~8mm,高度同细石混凝土垫层。
塑料管穿越伸缩缝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400mm的柔性套管。在分水器及加热管道密集处,管外用不短于1000mm的波纹管保护,以降低混凝土热膨胀。在缝中填充弹性膨胀膏(或进口弹性密封胶)。    

⑼加热管验收合格后,回填细石混凝土,加热管保持不小于0。4Mpa的压力;垫层应用人工抹压密实,不得用机械振捣,不许踩压已铺设好的管道,施工时应派专人日夜看护,垫层达到养护期后,管道系统方允许泄压。   

地暖分水器进水处装设过滤器,防止异物进入地板管道环路,水源要选用清洁水。 

⑾抹水泥砂浆找平,做地面。

⑿立管与分集水器连接后,应进行系统试压.试验压力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且不小于0。6Mpa,10分钟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不渗不漏为合格

4、地面材料

地采暖是利用地下盘管加热地面作为散热体向室内提供热量,因此地面装饰宜选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

石材、瓷砖:导热效果好、抗变形能力强,是地暖的理想选择;

地暖专用复合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复合地板: 比木材含水量低、耐热性好,不宜开裂、变形,厚度小散热快。请选择甲醛含量低的,绿色环保的.

部分实木地板热稳定好、含水率偏低,可以用于地暖.但实木地板比较厚,地暖系统的热量不易传导到地表会降低热效率,而且需打龙骨,铺设时不小心会打到水管 .一般不推荐

地板的厚度一般推荐控制在12mm以下,最大不超过15mm。

五、水系统管道施工

1、水系统管道布置原则

  管道尽量隐蔽;

  减少装修工作量及避免出现裸露水管;

  尽量利用房间吊顶设置主干管和吊装风机盘管;

  尽量减少局部吊顶;

  管道系统尽量减少局部阻力,力求简单;

  排气装置尽量设置在室外;

  尽量采用同程式;

  风机盘管可以根据装修情况,采用相应形式的风机盘管。

2、冷凝水管布置原则

  冷凝水管尽量布置在靠近排放的地点,减少凝水管长度;

  冷凝水管应就近排放,如果就近排放点多,条件允许,均可就近排放;

  冷凝水管路注意泄水坡度,尽量保证在0。003~0。005;

  冷凝水管路找坡困难者,可以水平铺设,但管径放大一号。

3、水系统安装主要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支吊架安装→管路预制→管路安装(由主干管向支管末端安装→与设备端口连接→管路配件安装→质量检验→水压试验→通水试验→隐检管路→保温→外观验收(同其它设备验收一起进行))

4、聚丙烯管(PP-R)安装

 

PP-R管道中流速不宜大于2m/s,一般采用1—1.5m/s;

管道穿过楼板时,应设置钢制套管,套管顶部应高出楼板面50mm,底部应与楼地板面平;

管道连接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实施;

搬运管材或管件时,应小心轻放,避免油污,严禁剧烈撞击、与尖锐物品碰撞和抛、摔、滚、拖;

管材或管件应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得露天存放,防止阳光直射;

不同管道最小支吊架间距见下表.

热水PP—R管支吊架安装间距

公称外径 (De)/mm

20

25

32

40

50

63

75

90

110

水平管/m

0. 5

0.6

0.7

0。8

0.9

1。0

1。1

1。2

1。5

立  管/m

0.9

1.0

1.2

1。4

1.6

1。7

1.7

1。8

2。0

 

5、PP-R管水系统水压试验和冷凝水管通水试验

冷水管试验压力,应为管道系统工作压力的5倍,但不得小于1.0Mpa。

热水管试验压力,应为管道系统工作压力的0倍,但不得小于1.5Mpa。

管道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热熔连接管道,水压试验时间应在24h后进行;

② 水压试验之前,管道应固定,接头须明露;

③ 管道注满后,先排出管道内空气,进行水密性检查;

④ 加压宜用手动泵,升压时间不小于10min , 测定仪器的压力精度应为0。01Mpa;

⑤ 至规定试验压力*,稳压1h,测试压力降不得超过0。06Mpa;

⑥ 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

系统冲洗: 系统安装完毕后,要进行系统冲洗,将系统内的污物冲洗冲出系统内。系统在冲洗过程中,水不得流经末端设备和空调主机,需要用管路短接.

放气排污:在水系统的顶点要设排气阀或排气管,防止形成气塞;在主立管的最下端(根部)要有排除污物的支管并带阀门;在所有的低点应设泄水管.在重要设备与重要的控制阀前应装水过滤器。

6、水管管径的确定:

连接各末端装置的供回水支管的管径,宜与设备的进出水管接管管径一致,可查产品样本获知.主管管径可由如下公式核算:

         Q=3.14×d2×v/4000

  Q(L/s):管段内流经的水流量

           d(mm):管道内径

           v(m/s):假定的水流速

管内水流速推荐值(m/s)

管径(mm)

15

20

25

32

40

推荐流速(m/s)

0.4—0。5

0。5-0。6

0。6—0.7

0。7-0.9

0.8—1。0

管径(mm)

50

65

80

100

125

推荐流速(m/s)

0.9-1。2

1。1-1.4

1.2-1.6

1。3-1.8

1.5-2.0

 

7、保温做法

橡塑PE管(或聚乙烯)、发泡橡胶,采用粘接法,并且必须确保每条接缝密实,外层缠绕防潮塑料布,每圈搭接量不少于30mm,管道立管和带坡度的管缠绕时应由下向上进行.

保温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时,保温不得间断;管道的支、吊、托架必须设置于管道保温的外部,在穿过支、吊、托架处,应镶以垫木避免形成“冷桥”。其基本做法有以下2种(见下图)

 

 

六、系统部件与材料

1、水泵选型

水泵的流量应为机组额定冷冻水量的1。1~1.2倍(单台工作时取1.1,两台并联工作时取1。2).

冷冻水流量L:在没有考虑同时使用率的情况下选定的机组,可根据产品样本提供的数值乘以1。1~1。2倍的系数选用。

如果考虑了同时使用率,建议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L(m3/h)= Q(kW)/(4。5~5)℃ X 1.163

公式中的Q为没有考虑同时使用率情况下的总冷负荷.

水泵的扬程应为它承担的供回水管网最不利环路的总水压降1。1~1。2倍.

最不利环路阻力计算经验公式如下:

◆Hmax =Δp1 +Δp2 +0.05L(1+ K)

      △P1:机组蒸发器的水压降

      △P2:最不利环路中并联的各台空调末端装置的水压损失最大一台的水压降0.05L:沿程损失取每100m管长约5mH2O

      式中K为最不利环路中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总和与直管总长的比值。当最不利环路较长时K取0。2~0。3;最不利环路较短时K取0。4~0。6。

冷冻水泵扬程(mH2O)= 1.1~1。2Hmax

2、自动排气阀:

将水循环中的空气集中在或在局部位置自动排出.它是空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阀类。一般安装在闭式水路系统的最高点和局部最高点。

 

3、止回阀:

主要用于阻止介质倒流。主要安装在水泵的出水段。

 

 

 

4、平衡阀:

平衡阀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阀门,具有良好的流量特性,能够合理分配流量,实现流量定量,可以有效地解决冷暖系统中存在的室温冷热不匀问题.由于该阀上设有开启度指示,开度锁定装置及用于流量测定的测压小阀,所以只要在各支路及用户入口装上适当规格的平衡阀,并用专用智能仪表进行一次性调试后锁定,将系统的总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克服了“大流量、小温差”的不合理现象,但由于价格较贵,一般用于末端装置很多的大型系统和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平衡阀的安装位置:平衡阀既可以装在供水管上,也可以装在回水管上。一般我们建议装在回水管上,安装了平衡阀的供(回)水管就不必再设截止阀。

 

 

5、过滤器:

空调系统安装过程中,水管内会流下一些泥砂之类的脏物,水系统在长期运行中,会不断产生一些锈之类的污物.为了防止空调

 

 

6、水系统仪表:

为了空调系统调试和运行管理方便,水系中要求设置一些必要的仪表,如:

◆主要设备进、出口,一般需要设置测压装置,以便了解水系统中的压力分布情况及设备的阻力.

◆水温发生变化的地点,应设置测温装置,如冷、热源设备进、出口.

 

七、系统调试和运行

  1. a) 空调制冷系统安装竣工并经试压,冲洗合格后,应进行必要的清扫,上述工作全部完成后,即可投入试运行,进行测定与调整,主要内容有:
  2. b) 系统的测试与调整

c) 测试通风的风量,风压

d) 按“动压(或流量)等比法”调整系统的风量分配

e) 按“比例法”调整各水系统的水量分配,并将平衡阀的开度记录于平衡报告上

f) 风量水量调整好以后,应将所有风阀,平衡阀锁定,并在调节手柄上以油漆刷上标记

g) 冷(热)态调试

h) 按不同的设计工况进行试运转,调整至符合设计规定参数值

  1. i) 测定与调整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使之符合设计规定的参安数值
  2. j) 综合调试

k) 根据实际气象条件,让系统连续地运行不小于8小时,并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调整,考核各项指标,以全部达到设计要求为合格。